拖款/减配 供应商正经历MANNER式发疯

(转载之汽车之家 作者:行业评论员)

中国汽车行业和高考,在底层逻辑上有共通之处:这是筛选机制,而非挑选机制。看着一张张高分试卷背后的喜极而泣,那和车企在年底放出全年销量,股东分红,甚至是一次性发出N个月的奖金,同理。

它们同理的,是关于数字。而我们关注结果,却往往忽视了过程。有统计显示,2023年新车平均市场零售价、终端成交价,比前一年下降了10-15%,今年1-4月份又下降了10%。“全世界的汽车价格都在向上走,只有我们在向下走,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。”前不久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在公开场合发言中提到。

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中,一开始,大家喝彩的是为消费者让利,激战正酣时,全世界都惊叹中国造出了又便宜又好的车......而当企业不得不把盈利放在市占率之后,终于有人扛不住了。原来,中国汽车也陷入了MANNER式困境:“好喝-廉价-优质体验”是一个不可能三角,商业神话的背后,是不断减少的工作岗位,和不断被压榨的成本。

所有事情,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,只会向阻力小的地方发展。当盈利的困境与风险传导到供应商,就到了考验他们命硬不硬的时候了。

让人又爱又恨的供应链金融

“你永远不知道车厂会不会按时付款,或者说哪天付款。有的会拖一个月,有的会拖一年甚至更长。”多家汽车供应商在与车市物语的交流中感慨道,很多时候,项目经理还要兼着催款人的角色。

理论上,车企在验收零部件后的一定期限内,支付现金或者承兑汇票。

诚然,中国汽车市场的玩家可以说是全球之最,因此竞争激烈的程度也是空前绝后。最近几年,关于汽车市场淘汰赛的声音不绝于耳。但笔者认为,淘汰是手段并不是目的。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,中国只能容下少部分头部企业吗?淘汰赛的结果就是为了让赢者通吃吗?

另一方面,企业高压管理导致的问题也值得关注。上海MANNER咖啡店员与顾客的系列纠纷中,有媒体评论:“如果企业一味高压管理,自己节约成本,却把矛盾转嫁给一线员工和消费者,这种让人难堪的冲突恐怕还会发生。”这其实不仅适用于服务业,也同样适用于制造业。

眼下,中国车企销量越高,内部“竞争文化”更为凸显,五花八门的末位淘汰制让员工一直在“内卷”,仿佛不“卷”起来,就没办法生存一样。适度的竞争,确实可以激发员工的潜力,但如果过度“内卷”,只会让员工身心俱疲,最终导致效率低下,甚至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。

车企与供应商本应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,零部件产业强,则汽车产业强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中国新能源汽车终于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,要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,需要产业链共同营造一个公平、健康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。